寡人之于國也
《孟子》
梁惠王日:“寡人之于國也,盡心焉耳矣。河內(nèi)兇,則移其民于河?xùn)|,移其栗于河內(nèi);河?xùn)|兇亦然。察鄰國之政,無如寡人之用心者。鄰國之民不加少,寡
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”
孟子對日:“王好戰(zhàn),請以戰(zhàn)喻。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棄甲曳兵而走。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以五十步笑百步,則何如?”
曰:“不可,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
曰:“王如知此,則無里民之多于鄰國也。
“不違農(nóng)時,谷不可勝食也。數(shù)罟不入洿池,魚鱉不可勝食也。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谷與魚鱉不可勝食,材木不可勝用,是使民養(yǎng)生喪死無憾也。
養(yǎng)生喪死無憾,王道之始也。
“五畝之宅?樹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唉。雞豚狗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數(shù)口之家,可以無饑矣;謹(jǐn)癢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義,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。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
“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,涂有餓莩而不知發(fā),人死,則曰:'非我也,歲也。’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,曰'非我也,兵也'?王無罪歲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”
注釋:
本文選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【梁惠王】戰(zhàn)國時魏國的國君,姓姬,名罃。因魏國都城在大梁(今河南開封西北)故又稱梁國,魏惠王又稱梁惠王。
【寡人】古代國君的自稱,謙辭。
【盡心焉耳矣】(總算)盡了心啦。焉、耳、矣都是句末語氣詞,連用加重語氣。
【河內(nèi)兇】河內(nèi)遭到饑荒。河內(nèi),指黃河以北的地方,今河南濟源一帶。兇,荒年。
【河?xùn)|】黃河以東的地方,今山西西南部。
【栗】小米,指谷類。
【亦然】也是這樣。然,代詞。
【察】觀察。
【無如】不如,比不上。
【加少】更減少。加,更。
【何也】為什么呢?
【好戰(zhàn)】喜歡打仗。
【請以戰(zhàn)喻】請讓我用打仗做比喻。以,介詞,用。
【填然鼓之】咚咚地敲著戰(zhàn)鼓。填然,形容鼓聲。
【兵刃既接】兩軍的武器已經(jīng)接觸,指戰(zhàn)斗開始了。兵,兵器。
【棄甲曳(yè)兵而走】拋棄愷甲,拖著兵器逃跑。甲,愷甲。曳,拖著。走,跑,這里指逃跑。
【或】有的人,不定代詞。
【何如】怎么樣?
【直不百步耳】只不過不到百步罷了。直,只是,不過。
【無】通“毋”,不要。
【不違農(nóng)時】不耽誤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季節(jié),指農(nóng)忙時不要征調(diào)百姓服役。違,違背、違反,這里指耽誤。
【谷不可勝食】糧食吃不完。谷,統(tǒng)指糧食。勝,盡。
【數(shù)(cù)罟(gǔ)不入洿(wū)池】細網(wǎng)不進池塘(以防破壞魚的繁殖和生長)。數(shù),密。罟,漁網(wǎng)。洿,濁水不流。洿池,池塘。
【斧斤以時入山林】砍伐樹木要按一定的季節(jié)(林木生長期過后)。王道,孟子理想中的政治。
【五畝之宅】五畝住宅的場地。五畝,合現(xiàn)在的一畝二分多。
【樹之以桑】種上桑樹。樹,種植,動詞。
【衣帛】穿上絲織品的衣服。衣,穿,動詞。帛,絲織品。
【雞豚(tún)狗彘(zhì)之畜(xù)】雞、狗、豬的畜養(yǎng)。豚,小豬。彘,豬。畜,畜養(yǎng)。之,結(jié)構(gòu)助詞,取消句子獨立性。
【無失其時】不要錯過繁殖的時機。無,通“毋”,不要。
【謹(jǐn)癢(xiáng)序之教】謹(jǐn)慎從事學(xué)校教育。謹(jǐn),謹(jǐn)慎,指認(rèn)真從事。癢、序,都指學(xué)校,殷代叫序,周代叫癢。教,教化。
【申之以孝悌(tì)之義】把孝悌的道理反復(fù)講給百姓聽。申,反復(fù)陳述。孝,順從并奉養(yǎng)父母。悌,敬愛兄長。義,道理。
【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】頭發(fā)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。頒,通“斑”。負,背東西。戴,頂東西。
【黎民】百姓。黎,眾。
【王(wàng)】為王,動詞。
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】(富貴人家)豬狗吃人的食物而不加制止。前一個“食”,吃,動詞,后一個“食”,食物,名詞。檢,制止,約束。
【涂有餓莩(piǎo)】路上有餓死的人。涂通“途”,道路。莩通“殍”,餓死的人。
【發(fā)】指打開糧倉,賑濟百姓。
【歲】年成。
【王無罪歲】王不要歸咎于年成。罪,歸罪,歸咎。
【斯天下之民至焉】那么,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。斯,則。至,到。
【學(xué)習(xí)提示】
孟子,名軻,是孔子之孫的再傳弟子,他繼承發(fā)展了孔子的學(xué)說,是孔子后儒家學(xué)派的主要代表人物。他的政治思想是行仁政,提倡以德服人的“王道”,反對以力服人的“霸道”,“王道”就是以德服人、統(tǒng)一天下。
本文以“五十步笑百步”為喻,論證了梁惠王所用的“愛民”之策和鄰國之政相差無幾,指出治國的根本之道是實行“仁政”。
【自我測試】
一、下列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是( )
A.棄甲曳兵而走 兵:兵器
B.直不百步耳 直:只是
C.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也 負:依靠
D.王無罪歲 無:通“毋”,不
二、閱讀下面文字,回答問題:
(孟子)曰:“有復(fù)于王者曰:'吾力足以舉百鈞,而不足以舉一羽;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見輿薪。'則王許之乎?”曰:“否?!薄敖穸髯阋约扒莴F,而功不至于百姓者,獨何與?然則一羽之不舉,為不用力焉;典薪之不見,為不用明焉;百姓之不見保,為不用恩焉。故王之不王,不為也,非不能也?!?/p>
(王)曰:“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,何以異?”曰:“扶太山以超北海,語人曰:'我不能。'是誠不能也。為長者折枝,語人曰:我不能。’是不為也,非不能也。故王之不王,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;王之不王,是折枝之類也。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,天下可運于掌。詩云:‘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御于家邦?!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。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無以保妻子。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,無他為,善推其所為而已矣。今恩足以及禽獸,而功不至于百姓者,獨何與?權(quán),然后知輕重;度,然后知長短;物皆然,心為甚。王請度之!”
“抑王興甲兵,危士臣,構(gòu)怨于諸侯,然后快于心與?
王曰:“否,吾何快于是?將以求吾所大欲也?!?/p>
(《齊桓晉文之事》)
1、下面句子中“明”的意思與成語中“明”的意思相同的請用線連上。
A.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.明眸善睞
B.亦以明死生之大 2.黑白分明
C.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3.精明強干
D.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.耳聰目明
E.火足以明也 5.莫明其妙
2、文中“獨何與”一句中的“獨”與下面句中的“獨”意思相同的一項是( )。
①獨與邁乘小舟,至絕壁下。
②游歷始遍,獨不言此山。
③獨畏廉將軍哉。
④非獨賢者有是心,人皆有之。
⑤獨五人之邀邀者,何也。
A.①④⑤ B.①③⑤ C.②④⑤ D.②③⑤
3、“百姓之不見?!币痪渥g意最準(zhǔn)確的一句是( )。
B.得不到愛護的是老百姓
A.老百姓看不到愛護
D.老百姓的愛護不被看見
C.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
4、文中“心為甚”中的“甚”與下面句中的“甚”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( )。
①所欲有甚于生者。
②禮節(jié)甚據(jù)。
③君畏匿之,恐懼殊甚。
④其妻曰:“君美甚?!?/p>
⑤窺鏡而自視,又弗如遠甚。
⑥西后及賊臣忌益甚。
⑦言救上之條理甚詳。
⑧王之好樂甚。
A.①②⑦⑧ B.③④⑤ C.②③⑦⑧ D.①③⑥⑧
5、句中加點詞同現(xiàn)代漢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( )。
①而功不至于百姓者,獨何與。
②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
③非抉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。
④權(quán),然后知輕重;度,然后知長短。
⑤吾力足以舉百鉤,而不足以舉一羽。
⑥吾從而師之
A.③④⑤ B.②④⑤ C.①③⑤ D.①②⑥
6、把句中活用詞畫出并加注釋。
(1)故王之不王,不為也,非不能也。
(2)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
(3)抑王興甲兵,危士臣,構(gòu)怨于諸侯,然后快于心與?
(4)詩云:“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御于家邦。”
7、寫出文中賓語前置句和狀語后置句各一個。
三、“五十步笑百步”已成為人們經(jīng)常使用的成語,它的意思是什么?在本文中有什么含義?
【參考答案】
一、C 應(yīng)是背負之意
二、
1.A-4 B-5 C-2 D-3 E-1
2.C
3.C
4.D
5.A
6.(1)后一個“王”;(2)第一個“老”,“幼”;(3)興、危;(4)刑。
7、賓語前置:“一羽之不舉”,“輿薪之不見”。狀語后置:“復(fù)于王者”,“快于心”。
三、這個成語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(zhì)相同,只是情節(jié)輕或重的區(qū)別。它在文中暗示梁惠王移民移栗與鄰國統(tǒng)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(zhì)上沒什么區(qū)別,只是形式上或數(shù)量上不同而已,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,必須施仁政,行王道
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
與考生自由互動、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、解答。